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三无”种子乱了市场、伤了科研、坑了农民 监管部门发现难查处难

  • 2021-09-10 16:59:4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秋种将至,《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皖北地区一些产粮大县采访了解到,由于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盲点”,即重视生产经营环节、忽视终端使用环节,同时受限于难以入户调查、“被动接受投诉再调查”、证据缺失难以追溯等,这些县频现包装袋上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小麦种子,被老百姓称作“白皮袋”种子。

乱了市场、伤了科研、坑了农民……部分种粮农民、种子经销商、专家人士反映,这些“白皮袋”种子带来多重危害,不仅扰乱市场正常秩序,滋生正规包装种子被“问题种子”挤掉的怪象,而且无视种业知识产权,损伤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积极。由于大量“问题种子”来路不明,一些种粮农民担心粮食减产,由此带来的粮食生产风险激增,威胁农业生产安全。

“我们也知道这不是正规种子,但卖得便宜啊”

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宿州市埇桥区、宿州市灵璧县等粮食主产区发现,不少农民家里堆放着五颜六色的“白皮袋”种子,皆属于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种子。

在怀远县包集镇、灵璧县杨疃镇等地,多位农民购买了“白皮袋”种子,并说这已不算什么秘密了,“我们也知道这不是正规种子,但卖得便宜啊。”9月3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灵璧县一位种粮大户家里看到,白色、红色、蓝色三种颜色的“白皮袋”种子整齐地堆放着。“我今年种了230多亩地,买了1万多斤种子,销售方说这是郑麦136和徐麦35两个品种,价格是2.4元/斤,而正规包装种子价格是3.1元/斤。”这位种粮大户说,这些种子从外地一个农场购买,他和周边村民共买了5万多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没有收据。”

对此,灵璧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裴强表示,按照我国种子法第49条的规定,种子种类、品种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属于假种子。“白皮袋”种子没有标签,就是假种子。一旦出现问题,不受法律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白皮袋”种子不仅“见怪不怪”,价格便宜没有收据,而且在一些地方“明目张胆”销售,有的据称已经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在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怀远县双桥集镇等地,不少农民购买了“白皮袋”种子,说此类种子很畅销,比正规包装种子好卖些,有的村庄动辄购买成千上万斤。

9月1日,怀远县一位农民指着购买的“白皮袋”种子说,前段时间,他和几位村民一起去外地种子经销商处购进4000斤左右“白皮袋”种子,每斤比市场价低约1元,经销商说是啥品牌种子就是啥品牌种子,“我们老百姓也不懂真假。”

“我就搞不懂了,这么明显的冒牌货,咋就管不住呢?”作为皖北一个产粮大县畅销小麦品种的销售总代理,崔先生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白皮袋”种子打着该品种的旗号对外销售。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几年该品种销量逐渐上升,去年全县销售70多万斤,今年已经销售150多万斤。令人气愤的是,去年“白皮袋”种子不超过10万斤,而今年与正规包装种子销售量差不多,已经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

乱了市场、伤了科研、坑了农民

当《经济参考报》记者问及“白皮袋”种子从哪里购买时,多位农民要么不愿回答,要么说没有留联系电话,无法提供销售源头。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郭文华等表示,有的流动商贩走街串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农民经熟人介绍联系外地经销商,完成跨区域买种。

有的农资市场经销商也公开参与售卖。宿州市光彩城大市场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农资市场。《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该市场采访时发现,有的种子经销商说仓库里有“白皮袋”种子,有的则表示可以联系买到这种种子。一位经销商的店面里放着几袋“白皮袋”种子,她介绍说,正规包装种子卖2.6元/斤左右,而“白皮袋”种子1.8元/斤,这种种子来自周边基地。

“问题种子”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宿州市组织开展了打击假冒伪劣“春风行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和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围绕种子、化肥、农药等重点产品,聚力打击各类“三无”农资交易。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宿州市共立案查处包括种子在内的违法案件145起。

乱了市场,是“白皮袋”种子带来的一大危害。据受访者反映,这类种子“横行”乡村,劣驱逐良,滋生正规种子被“三无”种子挤出怪象。灵璧县一家农资经营店负责人无奈地说,以华成865品种为例,由于在当地很畅销,一斤便宜0.5元的“白皮袋”种子大都以该品种之名对外销售,往年该品种能销售五六万斤,今年只卖了2万斤,部分市场销量被“白皮袋”种子挤掉了。

伤了科研,“白皮袋”种子的生产者无视种业知识产权,损伤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育种研发积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认为,“白皮袋”种子在乡村大量存在,是一种极其不良的现象,不需要拥有知识产权就可以模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品质也没有保障。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我国种业发展不可能走远,“因为你的原创得不到尊重和保护,必然会损伤原创者的积极。”

坑了农民,也是“问题种子”带来的危害。怀远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杨小山说,不少“白皮袋”种子来路不明,一旦出现事故,容易给农民造成减产损失,农民也很难维权。若售种范围较广,粮食生产风险就会增大。

乡村频现“三无”种子监管部门发现难查处难

既然“白皮袋”种子危及农民、种子经销商、研发生产单位等多方利益,监管部门为何没能将其扫灭呢?一些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的干部表示,“没有接到这方面的举报”“此前没有发现”。

一方面,乡村频现“问题种子”,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却“蒙在鼓里”,问题出在哪里呢?多位监管部门干部认为,当前,种子市场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仍存“盲点”。种子市场监管涉及生产、经营、使用等多个环节,生产、经营环节被纳入监管范畴,但使用环节尚未纳入监管范畴,存在监管“真空”地带,而大量“白皮袋”种子的产销者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心有余而力不足。”裴强、郭文华等表示,监管部门主要对生产经营主体——种子经销商等进行监管,而难以对终端使用者——用种农民进行监管。有的农民图便宜,绕开正规渠道经销商从外地直接购买“白皮袋”种子,如果没有投诉举报,监管部门往往“爱莫能及”,这也导致相关违法行为“发现难”。

查处难,既在于难以入户调查,也在于“被动接受投诉再调查”。《经济参考报》记者就走访中看到的“白皮袋”种子采访地方监管部门时,他们均说不知道有这种情况,并表示若接到投诉举报,会及时调查处理。一位执法干部坦承,我们开展检查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农资经营户,无权到农户家里开展调查,因其不属于监管对象。到农户家里开展检查超出监管范围了,如果发现买卖“白皮袋”种子行为,需要请农户配合。

由于都是点对点联系,容易出现证据缺失,导致监管部门往往难以追溯“白皮袋”种子源头,违法行为难以“断根”。灵璧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王智广等表示,外地流动商贩向当地农民推销“白皮袋”种子,若减产农民投诉,但受限于没有完整的票据信息,证据不好收集,监管部门无法溯源。(姜刚)

标签: 正规种子 粮食减产 生产风险 生产安全

推荐阅读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五十五号)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五号)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
(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
(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