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在读生李诗佳开始了在深圳湾实验室的学习。这位95后选择的读博专业是化学,接下来两年将在深圳湾实验室度过求学生涯,然后再回香港学习一年。她在深圳湾实验室的导师是吴云东院士和张欣豪研究员,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导师是孙建伟教授,导师之间保持着长期的学术合作,这种长期合作保证了学生培养的课题延续性和技术多样性。
深港两地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模式,是李诗佳选择读博的最主要因素,“在香港科技大学是做有机化学实验,偏向方法学。在深圳湾实验室是计算化学,通过软件模型进行分析。我对化学、数学都感兴趣,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让我未来无论是做科研还是求职都会有更多可能。”
事实上,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能探索适应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还体现着深圳湾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在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强强联合。
窥斑见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犹如一个科学枢纽,将通过加强与港澳深度合作,吸引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促进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让科创要素“流动起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深化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撑。
谈及深圳湾实验室的博士生联合招生计划,科研部副部长李超表示:“这种模式对稳定科研团队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们是做生命科学的基础及转化研究,项目的周期往往比较长,科研人才在这个方向探索得越深入,出重大成果的可能性越大。系统培养人才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而且两边融合交流特别多,合作双方技术优势互补,比如某个课题香港团队负责化合物结构设计,深圳湾实验室负责药物合成、药效评价等。”李超介绍,深圳湾实验室已经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达成了博士联合招生长期合作协议。
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加强合作交流,深圳湾实验室还希望博采众长,把国际知名实验室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深圳湾实验室也与辉瑞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大湾区优势企业开展相关合作,启动新药研发项目20余项,以加快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正规划建设测序、生物成像、生化分析、多组学质谱、高性能计算与信息等十大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实验室内部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也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今年5月,深圳湾实验室生化分析平台接到了深圳科兴药业有限公司药物研发团队的需求。该团队欲用OctetRED384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对药物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了解其科研需求后,深圳湾实验室迅速组织平台工程师为企业开展实验指导,并协助进行数据分析,帮助获得可靠的实验结论。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支持市疾控中心、市药检院等20多家单位开展科研工作。
在与香港创新资源协同配合方面,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也在不断探索。由该所牵头在光明科学城建设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将为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脑与类脑智能产业、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与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聚集智力、技术和国际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实现科研平台开放与共享。
让创新生态“活跃起来”
2020年9月16日下午,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生态体系高峰论坛暨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成立大会在光明区举行。
当天,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与光明科学城科技创新联合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领域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实验室搭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并推动以5G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前沿技术在光明区的落地推广和示范项目建设。
光明区3个重大科技项目在现场进行揭牌,分别是中山大学——深圳市光明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合作基地、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与光明区共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光明园、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光明区共建深圳国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光明分平台)。
种种现象显示,在光明科学城,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主体等多方力量正在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今年7月21日,光明区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湾实验室联合主办“光明科学城科创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暨产业高峰论坛”。会上,光明区人民政府、深圳湾实验室分别与华为公司签署两项重要战略合作协议。
深圳湾实验室牵手华为,旨在为服务生命科学、药物、分子影像等相关产业发展,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共同解决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共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联合打造高质量智慧化实验室与智慧化园区等。
光明科学城将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开放共享”方式,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分享科研资源,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让互融红利“激荡起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对于大湾区创新链和产业链互融互补的优势,选择在光明科学城创业的创业者们,有着深刻体会。
2020年,深圳市云影天光科技有限公司的CEO、港籍青年张立冈率企业入驻位于光明区的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该公司取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也成为香港科技大学认证技术供应商。
张立冈说,公司的迅猛发展与这里的区位优势、创新活力和政府服务密不可分,“这里地处大湾区腹地,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核心位置。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将为我们的创业创新提供强大的资源和动力。”
尚上生活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永维也有相同感受。这家从事老年人康复医疗器械属性出行产品的公司,也选择在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生长”。公司三个联合创始人优势互补。王永维在老年助行产品的研发领域上拥有丰富经验。查晓婧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熟悉海外助行产品的市场与销售渠道。香港人王强在制造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供应链采购经验,熟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从0到1,我们有积累,但从1到100,实现大批量出货,是个挑战。还好在大湾区有丰富的制造业配套资源。”王永维说,公司选择了佛山南海的一家企业作为代加工供应商,“从光明到佛山全程高速,最快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一个越来越畅达的交通网络,正在拉近光明科学城与外界的距离。依托发达的高铁及城市轨道网络,从光明科学城出发30分钟内可达香港西九龙站、广州南站、深圳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前海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发展片区,通达湾区、辐射全国、联通国际。
与深圳光明区仅“一路之隔”的黄江,更是直接受益成为对接光明科学城的“桥头堡”。在黄江,已经出现了东莞光明共建的产业园。一家刚在光明成立、专攻芯片固晶机的科技公司,选择了把研发放在光明,把制造放在了东莞母公司。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随着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莞深产业融合迎来新机遇,可以通过“东莞所长+深圳所需”推进产业融合。(●撰文:柳艳)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五号)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免职名单(2022年1月13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开哇辞去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青...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王光谦辞去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务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