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纤织物经过缝纫机穿针引线变为钾肥吨包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站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盐桥村街口,沿街摊贩的叫卖声杂糅着空气中还未消散的爆竹味道,整片街区车水马龙,一片繁忙景象。
2月18日,记者来到盐桥村扶贫吨包袋生产车间门口,蓝天为帷白云为幕,一幢三层小楼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整齐地码成垛的吨包袋被铲车一把铲起,装到小楼外的卡车上,满载后车子沿着平坦宽阔的硬化路向察尔汗工业园区驶去。
此时,盐桥村吨包袋加工厂已经复产十多天了,望着远去的汽车,盐桥村党支部书记蔡邦成心里松了一口气,“年前积压的最后一批货总算是发出去了。”
“今年的订单量很大,为了按时交付,过了初五工人们就陆续赶回来干活儿了。”蔡邦成口中的工人都是村上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外出打工的富余劳动力。
“捂着点耳朵,我带你们进去看看。”
记者跟随蔡邦成走进二楼的生产车间,三十多台缝纫机依次摆放,每台缝纫机前都有人低头忙碌着,嘈杂的机器轰鸣声中,白色纤织物经过缝纫机穿针引线转眼就成了一个个钾肥吨包袋。
“二楼三楼总共50台缝纫机,每加工这样一个吨包袋工人就能收入7元钱,一天加工十来个不在话下。”蔡邦成紧贴在记者的耳边大声说道。
58岁的王顺家是车间里岁数最大的一位,布满皱褶的双手上几乎每个手指都缠着创可贴。看得出,相比于其他人王顺家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但他依旧不紧不慢认认真真地缝制眼前的吨包袋。
趁着王顺家休息的时间,我们拉着他到楼下稍微安静些的储藏车间聊了几句。
“岁数大了,眼睛常常跟不上手,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手,不过也没啥事儿,靠自己挣钱不吃闲饭,日子过得充实的很。”王顺家说,从今早开工到现在,已经缝制了七八个吨包袋,下午还能缝七八个,今天一天就能挣个100多元钱。
从王顺家口中得知,平日里老伴儿也在这里做工,儿子在外面工地上打工,工地停工时也会过来干些零活。
和王顺家不同,村民马占龙两口子是这里的“全职工人”,两口子是聋哑人但手脚很快,最多的一天两口子缝了60多个吨包袋。
“他们两口子年轻手脚快,去年10月赚了一万多元钱,创了我们这儿的最高纪录。”蔡邦成手指向窗边,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身上……
能建成这个加工车间离不开我们的好“亲家”,蔡邦成口中的“亲家”正是盐桥村的连点帮扶单位盐湖集团。
常年来,盐桥村发展一直面临着人多地少的困境,全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打零工为主,收入不稳定,这几年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如何利用现有产业谋求发展路径一直是村“两委”心头上搬不开的石头。
格尔木背靠察尔汗工业园,本地却没有一家生产吨包的厂子,工业园里大大小小的企业吨包都是从外地进货,需求量巨大。
2019年,瞅准了这一机遇,村“两委”大小干部都把加工厂当作村里的“头等大事”来办,前期成立的吨包加工培训车间,鼓励村里所有劳动力无偿参加培训,当年就培训出45名合格工人。
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村民们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但纳入的村民太少又成了新问题。蔡邦成说:“我们到处找地、筹钱,磨破鞋子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我们村‘两委’班子的人自己掏腰包凑了6万元钱在村里马路边租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屋,经过各级领导协调帮助,我们和盐湖集团签订了合约,生产的吨包袋他们全部收购。”
销路有了,产量自然也要跟上,如今的盐桥村吨包加工厂,日产量达到500多个,一个月能向盐湖集团提供两万多个吨包袋,仅村民手工的收入就达到十多万元钱。
“下一步,村‘两委’计划再添加30台缝纫机,总量达到80台,同时吸纳更多劳动力,力争日产量达到1000个左右,让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在蔡邦成的计划中,未来还要将缝纫机入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钱。
离开盐桥村时,天色已晚,湛蓝的天空中大块的白色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映照着村民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村里响起机器声村民钱袋鼓起来青海新闻网
打通就医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青海新闻网
12975名劳动者拿到工资16426 71万元青海新闻网
在青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活动青海新闻网
青海2022年春节非遗展演(民歌类)暨“新春非遗大集”启动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