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六月的湟源,从山坡上一眼望下去,成片的田地里种着饲草,微风轻拂,芳草延绵。
“这都是优质的青贮饲草,我们通过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大幅提升饲草亩均产量,农民收入普遍增加。”湟源县“粮改饲”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湟源县饲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有饲草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300余家,建立集中连片饲草料生产基地48个,土地流转面积达6000公顷,辐射带动畜户达到1.13万户,饲草产业已逐渐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湟源县借力“粮改饲”,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先后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一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成功入列首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调整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饲草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一环。
作为全省第一批“粮改饲”试点地区,湟源县以科技为支撑,将粮改饲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的着力点,探索出了“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之路,为推动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青海省农牧业饲草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禾豆混播生产集成技术试点项目在湟源县落地实施,建立核心试验基地2处,推广示范田280公顷。
“作为承担项目实施的联合合作社,我们探索出了‘黑饲1号+草原224豌豆’‘高原197+青建1号豌豆’‘铁研53号+青海13号蚕豆’等适宜本地种植的最佳禾豆混播配方及农艺措施。混播配方被养殖户形象地称为‘夹肉干拌’,较单播饲草蛋白含量提高3%,深受养殖户的欢迎。”湟源众丰饲草料产业化联合社工作人员说。
自2015年实施粮改饲试点工作以来,湟源县不断加强饲草品种更新,通过青海省饲草产业平台,先后引进推广青甜1号、高原197、青海13号饲用蚕豆等15个新品种。并在不断引进新品种的基础上,结合禾豆混播技术应用、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等措施,解决了饲草种植过程中连续重茬减产、土壤肥力下降、饲草品质欠佳等问题,使饲草产量、品质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推动饲草品种和技术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饲草料种植收入显著提升,以种植燕麦、黑麦饲草作物为例,亩产鲜草2.5吨,纯利润达332元,较传统种植增收232元。”湟源县“粮改饲”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充分发挥粮改饲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湟源县不断鼓励企业、合作社利用低产田、撂荒地建设规模化人工饲草基地。同时,利用农机补贴、项目带动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饲草种植到收获全程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饲草种植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牧民群众增产增收。
提质增效,助力现代畜牧业发展
湟源县巴燕乡上浪湾村地处脑山,是一处天然大牧场。村里的133.33公顷耕地、360公顷草场为发展饲草种植和牦牛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1年,在牦牛养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村养殖场实现了收支平衡,饲草的自给自足让我们顺利渡过了难关。”上浪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万钧高兴地说。
从不用青贮饲草,到试探性使用,再到积极使用,湟源县养殖户(合作社)的养殖观念逐步得到转变。而按照青贮标准体系调制加工成青贮饲草喂养的牦牛,与传统以精饲料为主饲养的牦牛相比,其特有的脂肪色泽比传统舍饲养殖的更加纯正,肌间脂肪增加,肉质嫩鲜,具有“草膘肉”的独特风味。此外,当青贮饲草成为日粮主要组成部分后,每头肉牛每年可节约成本648元。
饲料成本降低,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近六年来,湟源县年加工青贮饲草保持在15万吨、调制优质青干草10万吨左右,草食畜存栏量、出栏量逐年增长,肉、奶产量显著增加,畜牧业呈现生产总量稳步增加、产值逐年增长、效益逐年提高的良性循环态势。
在推进粮改饲政策过程中,湟源县还大力推广“TMR”全混合日粮技术,推动养殖业向精细化发展,提高了饲草料科学化利用水平,彻底改变了过去放牧饲养形成的草食畜“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
“冬季产羔季节,能繁母羊在优质饲草缺乏的条件下使用青贮饲草,羔羊初生重显著提高,母羊奶水充足,成活率提高20%左右,部分养殖场羔羊成活率达到95%以上。”湟源县“粮改饲”工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如今,湟源县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化经营,以草食畜绿色养殖、农产品产地精深加工、有机肥加工为重点,加强品牌培育建设,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引领草食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湟源模式”打通循环发展产业链
循环发展是推进粮改饲政策的落脚点。
湟源县按照“种草养畜、草畜联动、循环发展”的思路,结合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生态牧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建设项目的推进,全面推动饲草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规模化种植、科学化加工、发展绿色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粪污有机肥加工、饲草有机种植、互联网+市场化销售”为一体的循环发展湟源模式,使畜牧产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如今,已形成了以湟源循环农业产业园、湟源饲草扶贫产业园等园区带动、企业联动、农户参与的“点、线、面”梯度发展格局,建立了“饲草产业园+精准扶贫”的联农带贫机制,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贫困户”的饲草产业扶贫模式,以饲草产业为基础,全面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在草产业上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不断探索出颗粒料、混合料等加工方式,给牧户提供所需。以饲草种植加工、配送服务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快速发展。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湟源出产的饲草料及饲草种子开始进入全省市场销售,如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环湖地区等,在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进一步销往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
牛羊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湟源依托县内3家大型有机肥企业,与周边养殖场、合作社签订粪污消纳协议,通过区域承包集中处理的方式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年加工有机肥10万吨,基本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形成了“种植—养殖—有机肥加工—种植”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今天的湟源,正在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为重点,延长拓宽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
今天的湟源,草食畜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种养加”一体化全面发展,推动产业实现了接二产连三产,促进畜牧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期待进一步完善的湟源特色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将促进湟源县生态畜牧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有力支撑。
湟源:饲草青贮正当时科技支撑促转型青海新闻网
民和:小小灵芝撑开产业振兴路青海新闻网
医保关系转移卡内余额去哪儿了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城西区将建“阳光辅具共享小屋”此举为西北地区首创青海新闻网
我省两高校获批多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