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由勤劳朴实、敢为人先的村民们用心、用情留下的生活“浪花”。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22公里处的大龙山下,走进西沟乡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看到17层立体菇架上的3.8万个平菇菌棒正在陆续出菇,村党支部书记宁智勇介绍,“这是一期项目,现在日产平菇500多斤,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预计今年收益能达到50多万元。”言语间,宁智勇透露着自豪。
这个占地1224平方米的玻璃节能温棚原来是村里的养殖场,因为在禁养区内,所以2019年被拆除,“这么大一片地不能闲置,我们做点啥好?”宁智勇和村“两委”班子开始找出路。
(相关资料图)
在一次党员大会上,种植中药材的想法被否定后,党员袁克文提议,“要不咱试试食用菌?”
宁智勇的妻子王延青义务采摘已成熟的平菇。摄影:王煜鹏 闻皓
“咱们村可没人种过食用菌,能成么?”带着疑问,宁智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询问和考察后,决定大胆试一试。通过2020年中央财政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整合养殖场拆迁补偿款47万元和“一村一品”项目资金60万元,2022年初,投入157万元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并使用。
一个项目从无到有,想要做好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技术和人才。”在袁克文的引荐下,宁智勇找到了有三十多年种植食用菌经验的专家王玉和,“跑了好多次,终于把人请来了。”为了在全村推广蘑菇种植产业,今年年初,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有意愿种植蘑菇的五十多名党员群众进行蘑菇种植培训,从加工菌种到蘑菇采摘,棚外学理论,棚内学实践,三个月下来,坚持学到最后的只有十多个人。“能理解,毕竟对于村民来说是新事物,接受起来有难度,这时候党员站了出来,纷纷说我们先来干。”宁智勇说。
65岁的老党员蒲尕武,从村里种蘑菇开始,就几乎天天在大棚里忙活,拌料、淋水、装袋、采摘……当过村支书的他说:“想把这个事儿干好,光靠宁书记一个人的力量哪行,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这是我们村的‘土专家’。”大棚里,宁智勇骄傲地指着正在低头查看菌棒点种情况的蒲永魁。2021年村“两委”换届前,蒲永魁还在外从事建筑工程,当选支委委员后,他便回到村里,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这24000个菌棒刚培育4天,目前看还不错,再过一周就可以投入使用了。”蒲永魁一边点头一边说。
半年时间里,在大家的辛勤付出中,麻地沟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实现经济收入8万余元。“后续我们还要扩大规模,增加品种,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加工好的菌棒按成本价卖给赋闲群众进行培养产菇,等蘑菇长成后,合作社再以市场价进行回收、销售,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一起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宁智勇信心满满。
废弃养殖场上“长”出了现代化食用菌温棚青海新闻网
【西海论坛】透过文风看作风青海新闻网
青海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青海新闻网
【生态新青海激情新省运健康向未来——聚焦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第四届全民健身大会】今日钓鱼,既是荣誉也...
【生态故事】绿色·生灵,瀚海中最美的“风景”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