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秋收季节,红彤彤的枸杞挂满枝头,又是一年丰收季。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德令哈市怀头他拉农场枸杞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枸杞,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实随着产量与销量的同步增加,现如今已成为农牧民实现增收的“幸福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及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形成了特色种植、绿色养殖、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记者从青海省林草局了解到,为有力保障绿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年间,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青海省“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青海省林业生态旅游业项目实施方案》等意见规划,推动建设了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柴达木枸杞”已成为走向全国的知名品牌,而青海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据统计,目前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4.8万亩,认定有机枸杞面积近20万亩,23家企业正式注册“柴达木枸杞(柴杞)”商标。
在大通、在互助、在湟中……中藏药种植成为新兴产业,深受农民追捧。从农户变“药农”,中藏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小小的当归、灵芝带着农户们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脑山地区的向化藏族乡,海拔2750—4280米,年平均气温0.8℃,土地资源丰富,为中藏药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乡党委政府结合有利的自然环境,以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2017年就投入100多万元,发展中藏药材种植,鼓励引导当地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中藏药材种植中,通过土地流转、免费发放种苗、提供种植技术、示范引领、保底回收等举措,以订单式经营模式带动了三角城、达隆、麻庄等贫困村一大批群众发展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玛卡等中藏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使周边群众争相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借助中藏药材种植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群众“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不断转变,实现了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目前,全省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近15万亩,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基地,并完成了“十八青药”认定工作。冬虫夏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虫草交易会机制性落地青海。据统计,我省国家级林草龙头企业已达到6家,省级达到107家,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143个,全省林草产业产值达到394亿元。通过就地转移劳动力、土地流转等形式参与林草产业发展,农牧民群众的绿色福祉不断攀升。
标签: 青海点绿成金 因地制宜走上绿色富民路 青海新闻网
青海“点绿成金”因地制宜走上绿色富民路青海新闻网
青海开展“红色物业”示范点创建工作青海新闻网
青海西宁:年轻者在创业中“发光发热”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城东区对接省外高校实践团队实现柔性引才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城中区全面激活“双创”新动能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