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杨红霞 包拓业报道)被称为“空中杂技”的高台,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千户营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集当地绘画、刺绣、剪纸等民间技艺于一体,又因其具有高、悬、奇、妙的地方特色,湟中千户营高台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还未装饰的高台架子
(资料图片)
每年春节期间,十里八乡都在期待湟中千户营高台的演出。离今年演出的日子越来越近,大家也在为展演作最后冲刺。
黄得花在做花
大年初九一大早, 65岁的黄得花和邻居已经聚集在自家的屋子里,做装饰高台用的插花。这边几个人剪纸样,那边几个人做着造型,互不打扰,又相互配合。
插花就是让手工制作的树枝“开满花”。花样没有固定的模板,颜色搭配也全凭自己心意,花瓣、叶子、花蕊等也全是手工,就在每个人的自由发挥中,一朵朵“花”在枝头绽放,红花黄蕊绿叶,栩栩如生。
做好的花
就这一朵朵花样,黄得花一做就做了三十几年。“儿子没娶媳妇的时候就做着呢,现在孙子都二十几岁了。这些花样我们年年剪,但年年都有兴头,通知要做了,我们就自发地聚起来,两三天就能做好。”
据黄得花介绍,大家聚在一起做,都是凭兴趣。怎么剪怎么贴,大家相互教、相互学。“过年嘛,大家讨个平安吉祥,就这样做着做着就传承下来了。”
村民在剪花样
高台以儿童为演员,表演内容多为传统的戏曲历史故事,通过使用道具、化妆等艺术加工手段,使“动”的说唱艺术变为“静”的展演艺术,而这其中演员较为特殊。由于高台表演需将演员绑扎在7米高的台子上,因此演员均为六七岁的孩子,他们被形象地称作“高台娃娃”。
李富先,这位6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千户营高台传承人,曾经也是一名“高台娃娃”。从“高台娃娃”到高台非遗传承人,有李富先的热爱,也有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小的时候我是演员,长大了不能演了,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高台制作。因为自己喜欢,而且从小到大看得多了,学起来也快。”李富先说道。
高台道具麒麟
从腊月开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就开始着手前期准备工作。作为千户营高台传承人的李富先,也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高台中。杆子怎么扎,道具怎么做,衣服如何穿戴,李富先像之前教他的老人一样耐心地指导着村里的年轻人,他带出来的徒弟也逐渐成为村里高台制作方面的主力。“这几年出去外面,都说千户营的高台好,所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非常欣慰,非常开心。这几年我们也经常到外村去教学,希望将我们千户营高台发扬光大。”
高台制作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乡亲们将年终的喜悦和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意愿寄托于高台。就是在一个个黄得花、李富先们的热爱和坚持中,千户营高台走过悠悠岁月依然焕发魅力,在代代传承中被更多人熟知、喜爱。正如李富先的愿景一样,千户营高台正走在发扬光大的路上。
【新春走基层】青海湟中千户营高台: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活力青海新闻网
西宁开展2023年“三节”群众文化活动非遗线下展演青海新闻网
今年青海人社有这些好消息青海新闻网
【春风暖企】金融“春风”劲吹企业乘“风”起航青海新闻网
他们和猞猁偶遇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