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龙岗大田世居聚焦“非遗匠作” 以文物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价值

  • 2021-09-24 08:40:24 来源:南方日报

9月26日,第十七届文博会大田匠作文化村分会场活动将在大田世居开幕,分会场以“文物唤醒·匠作新生”为主题,聚焦“非遗匠作”,涵盖剧本杀、文创市集、音乐会等多个看点,以文物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价值。

作为本届文博会“新兵”,大田匠作文化村分会场共设七大主题活动:“大田秘境”互动情景秀、大田匠作原创IP创意展、非遗匠作文创市集、木作艺术展、“匠心艺造”名师作品展、“文化遗产如何赋能城市品质提升”高峰论坛、匠人电铺文博节和国学音乐会。

文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文化产业展会,也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成为文博会分会场,意味着大田匠作文化村获得认可。去年,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获评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25个典型案例之一,成为深圳2个入围案例之一。

作为深圳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围龙屋,大田世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200年。随着历史的变迁,最初的主人们早已经搬离。如何活化文物古迹,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其实,龙岗区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一条探索之路:在历史文物建筑上打造博物馆。在大田世居的古迹活化上,龙岗区推广“政府指导、市场化运营、多元合作”模式,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曾经沉寂的古建筑摇身一变,化身融合高科技互动展示的博物馆,成了一个社会力量参与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样本。

业内呼吁加大对古围屋的探索

古客家围屋的活化为什么难?业内人士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活化利用的成本过高,产生的经济效应不能满足其开支;其次是过度的保护,导致古建筑不能发挥其价值;最后是文物古建筑来源于生活,却未能回归生活,不利于它的再创造。

其中第一点最为关键。目前深圳很多客家围屋的活化陷入两难,一方面,古建筑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怎样引导市场资金进入成为难题。另一方面,一些花巨资修复的古建筑,如何管理运营,让其能够继续保持并发挥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乃至商业价值,也成为问题。

以茂盛世居为例,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的茂盛世居是深圳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围屋之一。

年来,龙岗区投入大量资金,向业主统一租赁,对其进行修缮改造,随后把围屋出租给文创企业赚取租金,同时也会举办活动吸引游客消费。但有关人士坦言,单凭访客的参观游览,很难依靠小规模的文化产业收回先期微改造以及场所布展的投入。

事实上,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支撑大范围、大规模的活化利用。而在深圳城市更新进程中,客家古围屋如何保存下来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龙岗拥有较丰富的文物活化经验

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至今留存着众多的客家古建筑,随着历史变迁,最初的主人们早已经搬离。鳞次的石阶,斑驳的城墙,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远。

对于古客家围屋活化利用工作,龙岗区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三大活化利用模式。

政府主导型。由政府投资修缮,社会力量运作管理。例如大田世居,由政府出资修缮文物主体,引入社会资本统租运营,既确保文物活化利用的公益,又给予利用主体一定的自主权。

城市更新型。例如西埔新居,随着新一轮城市建设,老围屋旁边高楼大厦林立,在城市旧改中活化。2015年,西埔新居成为深港双城双年展分会场进入深圳人的视野。

自主利用型。对一些体量较小的民居,由社会机构投资、修缮,政府补贴30%的修缮费用。

位于宝龙街道的大田世居,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客家城堡式围龙屋。作为清代客家民居建筑,大田世居承载了十代人的故事和梦想,被誉为“岭南的乔家大院”。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大田世居围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损严重。直到2016年,在龙岗区的推动下,大田世居开始改头换面之旅。

那年,大田世居被确定为未定级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点,率先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方式进行活化。2018年,龙岗区投入4000万元,开始实施大田世居修缮工程。2020年,经过多轮公开遴选,确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运营单位。

专家认为,像古客家围屋的活化利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文物部门以一己之力难以担此重任,这就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引进市场机制。同时也要有底线,在开发修缮古建筑的同时,要遵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比如坚持公益、真实保护等。

而运营方也给出了规划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馆为引领,以打造服务片区的公共文化台为目标,整合国内外优秀匠作文化、非遗文创资源,发挥深圳创新型国际窗口城市优势,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体验、非遗文创、艺术生活于一体的文博综合体。

大田世居以古建筑为主体盘活周边资源

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不是让文物建筑利用后继续“孤芳自赏”,而是要充分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进而更好推动地区产业发展,让文物建筑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分项”。

基于这样的考虑,运营方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设想:打造大田匠作文化村,以大田世居的活化为载体,盘活周边古村落、城中村、厂房等五大空间资源,吸引商家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空间,打造集文博展示、非遗文创、亲子教育、农耕体验的“田园+文博”综合体,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

深圳市智慧文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伍林认为,大田世居的活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以文化遗产作为引擎,将大田世居不可移动文物空间作为产业承载的空间,植入本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并创造转化为适应当代人生活生产惯的产品,进而撬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物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系统的。不仅要对主体进行创新改造,更要打造相应配套,引入文化企业,辐射周边经济发展,产生文化聚集的效应。”宝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以往每个文化产业集聚地,都拥有一个文化中心,相当于一个公共服务台,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时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

从这一点上看,大田匠作文化村也具备同样的条件。众所周知,宝龙街道是一个产业街区,过去在龙东、同乐社区一带,是家具产业集聚高地,尤其以红木家具居多。

“我们想把大田世居作为木作展示交流与交易的专门台,通过杠杆撬动木作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宝龙木作产业转型升级。”有关负责人介绍。

于是,运营方规划出五大产业发展台,分别是匠师文创台、教育实训台、非遗交流台、文化活动台、社区经济提升台,以文物活化为基础、以文博产业孵化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打造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标杆和产业发展的新样板。届时,依托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依托文化村建设,宝龙街道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数量也将不断增加。

这样一来,大田世居的活化利用,也从过去单一发展变为逐渐集聚,并在行业布局上形成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态势。

这将是又一个历史的契机,为龙岗文创产业再一次腾飞创造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许,大田匠作文化村未来将成为龙岗文化新地标。(撰文:黄诗妤)

标签: 文化遗产 产业发展 产业展会 典型案例

推荐阅读

广西全力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完善城乡覆盖的消防力量体系

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广大消防指战员学在深处、谋在...

火炬区做强“主引擎”引领创新发展 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岁末年初,珠江西岸潮流涌动。在一片以火炬命名的产业热土上,一场低效工改攻坚战拉开战幕。未来五年,...

中国海外仓建设步伐快速推进 数量超2000个,总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

海外仓是跨境电商重要的境外节点,是新型外贸基础设施,也是带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据了解,目...

跨境电商夯实发展“硬实力” 多项政策为跨境电商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不少外贸企业通过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化解压力。作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河津“三个聚焦”紧盯项目建设 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1月7日,河津市委七届四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明确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坚...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