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球聚看点】黄梅传韵“丢籽开花”

  • 2022-07-01 08:46:49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

弘扬传统艺术精粹,繁荣发展戏曲和演艺事业,关键在人。活态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守正创新,推新角、新戏,与时代接轨,开艺术生面。本报今起聚焦省内优秀院团的传承创新探索,关注高素质艺术传承人才和优秀作品,探寻如何让传统艺术走进生活,走进百姓,散发新的青春光彩和时代魅力。


(资料图片)

青春黄梅再芬芳

韩再芬在《不朽的骄杨》中饰演杨开慧。

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传承与创新,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始终求解的艺术现实主题。

在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们只需干好一件事,就是唱戏;大家劲往一处使,齐心唱一出好戏。这样纯粹的剧院文化生态环境被演员们称为戏曲界的“乌托邦”,缔造者就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环境纯粹了,才能坚守初心,兢兢业业地做艺术。”从艺40余年,韩再芬深知环境对演员成长的重要性。

2005年,安庆市整合黄梅戏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名角效应,在安庆黄梅戏二团(原“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韩再芬担任院长。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剧院。

“我们不仅要传授技艺,还要让年轻的戏曲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韩再芬说。

苦心栽培下,再芬黄梅建立了老中青少四梯队,从青年团到少儿艺术团,从原生代到新生代,从名家到新秀,从个体传承走向集体传承。

安庆不是一线城市,不是省会,艺术创作的业务协作机构少,如何打造黄梅戏独立创作的生态环境,成为韩再芬多年努力方向。再芬黄梅如今除台前的演员阵容整齐外,幕后创作团队已基本完善,一部大型黄梅戏,基本上不需要外协,就可以独立完成全部创作与制作。

人才是戏曲传承的源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过去的辉煌流失了很多,再芬黄梅也难免遭遇人才匮乏困境。为了替黄梅戏“播好种”“选好苗”,十几年来,再芬黄梅扎根舞台、放眼高校,形成了多元、多维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韩再芬领衔再芬黄梅再一次开启先例,与安庆师范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校企紧密合作,并推动建设安徽省首个文科戏曲实验室。

韩再芬和再芬黄梅将创新当成艺术生命、发展源泉,但从未偏离对传统戏曲根脉的守护传承。

《徽州往事》《靠善升官》《邓稼先》《不朽的骄杨》等一部部原创大戏接连推出;推出国风连载漫画《女驸马》,将黄梅戏IP嫁接当代流行元素,吸引年轻受众,助力黄梅戏“破圈”;从高校到大剧院,从江淮大地到全国各地,坚持全国巡演……在韩再芬的带领下,再芬黄梅乘风破浪,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贴近百姓生活,一路芬芳,飘香新时代。(记者 陈 成)

痴心修艺绽“清莲”

吴美莲在《祝福》中饰演祥林嫂。

“她的表演会让人联想到沾着露水甜美清澈的莲花。”有听众曾这样评价吴美莲。

身材高挑、明眸皓齿、嗓音圆润……舞台上的她,声形并茂、光彩照人,成功塑造出带有个人风格的冯素珍、七仙女、柳凤英、朱簾秀等角色。

“一个好演员要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样样精湛,背后需要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吴美莲告诉记者,艺无止境,必须一个箭头向前,她也一直在路上。

吴美莲16岁才开始学艺,起步年龄偏大。当时孤身一人从老家南陵县来到位于安庆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刚到时不会讲安庆话、基本功也不扎实。”吴美莲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心无旁骛,每天泡练功房。“我不怕吃苦,就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安庆唱黄梅戏。”最终她如愿以偿。

“从艺之初,站在舞台上紧张,放不开。”要想吃好演员这碗饭,必须克服这个毛病。她决定参加各类比赛锻炼心理承受力,积累舞台经验。她先后获得新世纪黄梅戏“五朵金花”、全国“寻找七仙女”大赛总冠军等奖项,台风日益稳健,表演收放自如,一颗“黄梅新星”冉冉升起。

早期,吴美莲主攻闺门旦,擅长本色出演。进入再芬黄梅后,在韩再芬的鼓励和指导下,她突破自己,反派人物、现代女性等角色轮番扮演,戏路慢慢打开。去年,她凭借《祝福》中“祥林嫂”的角色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台上赢得满堂彩,背后心酸无人知。“没日没夜排练,几乎脱了一层皮,但身心沉浸在戏里,始终有一种陌生而新鲜的感觉,人很兴奋。”有了这种感受,才能培育艺术匠心,因戏成痴,才能提升境界。吴美莲精心打磨,将祥林嫂这个悲苦凄惨的人物形象演活了。

艺术逐步成熟,在舞台上绚丽绽放,吴美莲正处于一个黄梅戏演员的最好阶段,她也担任着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青年团副团长一职,承担“传帮带”责任。“展现黄梅戏的魅力,传承这门艺术,是我们这一代人矢志不渝的使命。”吴美莲说。(记者 陈 成

跨界创新)试“牛刀”

王泽熙饰演邓稼先(青年)。

“艺术承载着时代精神,还具有别样之美,承担着‘美的教育’,黄梅戏,唯有不断创新、突破窠臼,才会生生不息。”文武小生王泽熙是个“90后”,对黄梅戏却有着鞭辟入里的剖析。

在戏曲表演行当,有句话叫“祖师爷赏饭吃”,王泽熙似乎是这样的“幸运儿”。一米八的修长身材,英俊秀美的面相,站上舞台,有时像青松,有时像秀竹,更难得的是,打小他便对戏曲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天赋。

熟悉王泽熙的观众都知道,一身功夫的他,能拿下做功吃重的戏,文戏亦擅长,是出类拔萃的“文武小生”。这得益于11岁开始的科班训练,以及不断积累的表演经验。

时光倒回至2012年,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推出青春版黄梅大戏《五女拜寿》,剧院任人唯才、不拘一格,启用当时还未满18岁的王泽熙担纲男主。飘逸潇洒的身段,顾盼生辉的眼神,舞台上的王泽熙举手投足满是韵味,甫一亮相,即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我能够快速成长,离不开韩院长的悉心栽培。”王泽熙坦言,韩再芬院长是他的精神导师,引导他一步步从迷惘和彷徨中抽离出来,找回自信、找到方向。

有了创新的沃土,本就点子颇多的王泽熙就开始了不断“折腾”,心沉在剧上,脚扎在台上,有条不紊地让“梦想照进现实”。

2015年,王泽熙起意从昆曲《十五贯》中移植一个片断过来,亲自修改剧本,请著名作曲家陈儒天为这折小戏谱曲,与丑角演员张恒合作排了一段《访鼠》。首次尝试兼编、导、演于一身的王泽熙展露锋芒,获得成功。

一有时间就观摩戏剧、揣摩角色、阅读经典、与艺术家朋友们交流心得……王泽熙创新跨界的底气,源于平日的点滴积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仅是为了创新就偏离了方向。”王泽熙说,希望不负青春韶华,将更多的戏曲精华在舞台上展现。(记者 朱琳琳)

“艺”心坚守成“名丑”

丁飞在《靠善升官》中饰演吴靠善。

“当年因为大环境不好,不少同行转行了,我也准备调到文化馆工作,最终还是割舍不了舞台,韩院长也给了我很大信心,我选择回归黄梅舞台。”现年45岁的丁飞回忆当年那段曲折经历,颇为感慨。

出生于戏曲世家的丁飞,7岁登台,年少成名,“江北名丑”成为他人生履历中的的重要标签。

“丑行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排戏中显示不可替代的优势。”丁飞有太多的故事想要分享。扮演《靠善升官》中男一号——秉公办案的“丑官”吴靠善一角,他吃透角色,把沉淀多年的舞台经验同人物故事相结合,创新再塑造,精彩演绎大获好评。

“光是脸谱定妆就想出了多个版本,我和编剧、导演讨论来讨论去,我一遍遍在脸上试,画出来看看不行,洗掉,再画,最后才定成这种半白半红的阴阳脸,感觉喜剧效果最理想。”丁飞说,文武小生的童子功,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他的艺术诠释。

如今,早已出师的丁飞无论是带学生还是带徒弟,总是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同大家分享,鼓励年轻人勇于突破局限,尝试跨界融合,做个一专多精的综合型人才,而他自己就是后辈们的榜样。

“让主演担任项目负责人”是再芬黄梅独到的管理制度之一。在《靠善升官》投排后,丁飞除了记戏词、练唱腔、琢磨身段,还要负责剧组整体运作,大到艺术方向、总体策划,小到买一只头套,全权负责。日复一日锤炼,他能唱得好戏,也能管得了戏,完成了从表演向管理的进阶。

“院团‘讲业务’氛围十分浓郁,多年的磨合,‘我们家’就是对剧团的暖称。”丁飞笑着说,剧团不惜代价为新生代演员创造好的艺术环境,给每个演员担纲主演的机会,请知名艺术家到团里来交流……他的责任,是为戏曲传承添砖加瓦、尽一份力。(记者 朱琳琳)

精“艺”求精显担当

汪晨晨在《罗帕记》中饰演陈赛金。

“喊你一声蔡郎哥,你且慢行走……”排练厅里传来汪晨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声,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虽是“00后”,却颇有“老将”风范。

汪晨晨打开了话匣子,眼里闪烁着光芒。汪晨晨说,她与黄梅戏的缘分有些特别,“小时候的我非常好带,哭了只要一听到黄梅戏,就变得很乖巧”。

汪晨晨对黄梅戏的热爱与日俱增,一边补习文化课,一边加强戏曲训练的日子没少过,为她走向专业黄梅戏之路奠定了基础。

“仅凭一腔热情学习远远不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才是正道。”汪晨晨感慨,学艺之路并不是别人看到的那般光鲜亮丽,个中辛苦只有自己明白。黄梅戏的包容性很强,汪晨晨分别尝试过彩旦、青衣、花旦与小生,嗓音条件稳定之后,才真正开始踏入专业领域。而在大二时加入再芬艺术实践基地接受系统训练,是汪晨晨黄梅之路的重要转折。

“我觉得自己比较擅长唱腔表演,但缺乏基本功,程式化动作不熟练。”2019年,汪晨晨在毕业季参演创牌戏《碧玉簪》,舞台的历练让她对自己有了进一步认识。

面对舞台,汪晨晨不仅充满着热爱,还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着与冷静。“在一个演员心中,舞台十分神圣,永远心怀敬畏。每当演出前,我都会沉浸在角色当中,尽全力去捕捉这个人物的状态。”汪晨晨说。

一路走来,汪晨晨觉得自己很幸运。18岁那年,汪晨晨以一曲《罗帕记·红罗帕》夺得“新时代黄梅之星”冠军,惊艳亮相,尔后顺利加入再芬黄梅。作为年轻一辈儿,擎住传统戏曲的接力棒,汪晨晨自觉挑起了担子——精“艺”求精,让这门艺术走近更多年轻人。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能看到她积极忙碌的身影。

“好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我们力求用好的黄梅戏作品传播积极的价值观,输出正能量,让大家感受新时代黄梅戏的魅力。”21岁的汪晨晨用自己的奋斗成长,努力回答传统戏曲如何代代传的时代之问。(记者 陈 成  通讯员 王亚鹏)

标签:

推荐阅读

【全球聚看点】黄梅传韵“丢籽开花”

编者按弘扬传统艺术精粹,繁荣发展戏曲和演艺事业,关键在人。活态传承中华文化瑰宝,更好满足人民美好...

天天即时看!第九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启动

本网讯(记者张理想)6月30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第九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正...

环球视点!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成功下线

本网讯(通讯员宗禾记者洪放)谈判到签约23天,签约到开工42天。6月30日一早,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

环球热消息:精准精细抓好重点人群服务管理

本网讯(通讯员师实)6月30日下午,副省长王翠凤在肥主持召开省重点人群专项工作组全体会议,强调要认真...

【世界报资讯】省军区组织民兵“四会”教练员教学比武竞赛

本网讯(记者李明杰通讯员梁冰清)连日来,省军区民兵“四会”教练员教学比武竞赛活动在合肥举行,来自1...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