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世界热讯:“安大简” 发现最早《论语》文本?

  • 2022-09-02 09:57:39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安大简”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安大简” (资料图片)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安大简”,是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珍贵楚简材料,时代为战国早中期,保存状况良好,内容全是古书,可称得上是“国之瑰宝”。学界一致认为,“安大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出土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随着第二辑成果公布,“安大简”又一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发现

《仲尼曰》或是最早《论语》文本

《仲尼曰》共有整简13支,简长43厘米、宽0.6厘米,两道编绳。没有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号至7号简背面存有编号。

“《仲尼曰》的字书写得真漂亮!”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国欣喜地说,特别有意思的是,有3支简的背面有字迹,其中第12简简背抄有17字,与正文内容无关,很可能是练字的。

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因此,简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语》文本。”徐在国说,简本的发现,对于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都有着非同平常的意义和价值。

《曹沫之陈》记载鲁庄公与曹沫的对话,内容涉及当时的军事、政治观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学文献。原有46支简,实存44支,缺2支。简长48.5厘米、宽0.6厘米,三道编绳。简首尾留白,只有15号简顶格书写,很可能是因脱文而后补写造成的。简背有划痕和文字,或存一字或存多字,多与正面简文内容相关,可能是正面简文某字的注释,抑或是简文主旨的概括。

释读

《曹沫之陈》与“上博简”参照可复原完整文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今本《论语·雍也》中的名句,但“安大简”却作“仲尼曰:‘一箪食,一勺浆,人不胜其忧,己不胜其乐,吾不如回也。’”

“简本与今本文字存在差异,足见今本明显是经过后人润色修饰过的。”徐在国解释说,与简本相比,今本以“贤哉回也”开头,并通过首尾呼应的设计达到文气贯通、强调主旨的表达效果。今本“一瓢饮”与简本“一勺浆”所指是有所差异的,“瓢”比“勺”要简陋,“饮”比“浆”更普通,再加上“在陃巷”,可谓是极尽式地描写物质生活的贫乏,反衬出颜回精神世界的富有。

简本所记的一些孔子言论在后代传世文献中被误记为他人的言论。如《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说苑·敬慎》第九章 “夫华多实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都记作出自曾子之口。这句话也见于“安大简”,明确是“仲尼曰”,只是前半句内容与传世文献所记相反,作“华繁而实厚”。看样子,后代不仅改了名言的出处,还改了名言的内容。

回到《曹沫之陈》。无独有偶,“上博简”第四辑2004年公布,也收录有一篇《曹沫之陈》。根据“安大简”的内容正好可以解决“上博简”相关简文的编连问题,两篇简文相互参照可以复原出一篇完整文献。

“‘安大简’《曹沫之陈》与‘上博简’是同一篇文献的不同抄本,两个抄本之间存在很多异文和用词上的差异,为一些楚简疑难字的释读提供重要参考线索。”徐在国说,特别有趣的是,“上博简”的“天下丌志,者寡矣”,在“安大简”中作“天下起之心,者侯寡矣”。“上博简”脱“侯”字、“志”字可能是应作“之心”二字来用的,其下有可能是漏写了“合文”符号。由此可见,脱文字、漏符号等在传抄古书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现象。

争论

“耑语”是否可读作“论语”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元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论语》是汉代整理传承下来的文本。汉代曾有《鲁论》《齐论》《古论语》三种,只有《鲁论》传承至今,就是今本《论语》。

夺人眼球的是,《仲尼曰》简文文末记有“仲尼之耑语”。徐在国认为,“耑语”可能就读作“论语”,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论语》之名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颠覆了《论语》之名始定于汉代的主流观点。但是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却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按照楚文字的用字习惯,‘耑’可读为‘短’,‘耑语’即‘短语’,指短小隽永的孔子之言,相当于典籍中常说的仲尼之‘微言’,‘短语’‘微言’表达的是同一意思。”

“‘安大简’《仲尼曰》是战国时期与《论语》相关材料的首次发现,虽然篇幅不大,但对《论语》的文献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编撰体例来看,《仲尼曰》已具备《论语》基本的文体特征;从编撰者来看,‘仲尼’之称是孔门弟子尊称孔子的习惯,可推测《仲尼曰》是孔子门人所辑录编撰的孔子语录。”黄德宽认为,从收录条目分布和内容看,《仲尼曰》辑录的孔子言论三分之二以上不见于今本《论语》,称谓也与《论语》多称“子”或“孔子”不同,见于《论语》的8条在文字上也有所不同。“可见《仲尼曰》与今本《论语》虽有联系,但不大可能是《论语》的战国摘抄本。”

绝学

古文字传承民族精神

以战国文字研究为特色的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和中青年学者,他们甘坐冷板凳,孜孜不倦地投身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9月,“安大简”第一辑发布,包含58篇《诗经·国风》的内容,作为战国早中期的抄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诗经》版本。报告一经发布,便震动学界。

“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已成为我校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一张名片,也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说,“自‘安大简’入藏以来,我们组织精干力量,投身竹简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将一如既往,持续推动文字学及出土文献等相关学科的繁荣发展,在新时代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2020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联合启动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整合全国优势力量搭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挖掘阐释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翌年,安徽大学成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之一。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说:“‘安大简’的整理研究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辑研究成果对先秦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记者 张理想)

链接:

著名竹书知多少?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安大简”,是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一批珍贵楚简材料。目前竹简所见先秦古书主要有4批,分别为“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它们是古文字特别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贵材料。

郭店简,199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郭店村发掘出土,共804枚,为竹质墨迹,现藏于荆门市博物馆。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内容包含道家、儒家多种著作。后经整理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

上博简,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收藏,两批共1700余枚,简存字数35000余字。内容涉及先秦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文字、军事等内容。经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由该校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进行保护和整理。清华简数量一共约有 2500 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总字数近6万字,以经、史类经典为主。

楚简为何数量更多?

我国出土简牍以湖北、湖南、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居多。

竹木作为书写材料,比甲骨、金石更容易取材,制作也更为简便,但是难以长存。南方空气潮湿、水分充足,竹简在水下隔绝了氧气,相对来说存世更久。经过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的鉴定,清华简、安大简等都属于含水率极高的湿简,是地下水渗透2000多年的结果。今天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范围,楚简发现较多。

专家认为,清华简、安大简、上博简、郭店简这几批战国竹简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时代之早——早于秦皇焚书,更在于其内容之重要——多为经史典籍。随着研究的深入,业界对中国早期经典的认识将更为清晰。(记者 晋文婧 整理)

标签:

推荐阅读

世界热讯:“安大简” 发现最早《论语》文本?

“安大简”(资料图片)“安大简”(资料图片)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简称“安大简”,是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

全球实时:延续四条文脉,打造“安徽诗路”

泾县桃花潭龙舟竞渡,飞桨逐浪。通讯员水从泽摄文人墨客在安徽境内留下的无数诗文,承载民族精神记忆,...

世界快看点丨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北段“试跑”

本网讯(记者范克龙)9月1日上午,合肥市轨道交通5号线北段正式启动空载试运行,标志着5号线北段距离开...

天天看点:安徽今年前7个月小龙虾产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本网讯(记者何珂)近日,记者从合肥海关获悉,今年前7个月,我省共出口淡水小龙虾及其产品1693 1吨,...

焦点要闻:“乡村运营”激活“美丽经济”

近年来,庐江县以“乡村旅游到庐江”品牌打造为抓手,积极整合乡村闲置资源,将民宿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