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一线调研·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农业强省之路①】贫困村缘何一跃成为经济强村

  • 2023-05-18 07:54:18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贫困村出列的故事不胜枚举,而贫困村出列后成长为集体经济强村却并不多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就是这样一个“样本村”。该村曾是重点贫困村,村党总支书记徐张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7年他刚到村时的情形,“当时村里产业发展一片空白,村集体账面上只有2万块钱。”

2017年脱贫出列后,杨圩村以项目为抓手,以资产收益、光伏发电、自营农业生产大托管、电商等经营性收入为主导,实行多元化经营,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截至2022年底,全村集体资产总额达91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1.5万元,刨去支出,纯收益达176.1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集体经济强村。

增收的秘诀是啥?徐张强娓娓道来。

近年来,通过扶贫资金和衔接资金注入项目,村集体渐渐有了家底,发包租赁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杨圩村去年的村集体经营收入账单上,资产收益超过55万元,光伏电站发电收益8.6万元,农机租赁收入3万元,瓜蒌基地租赁收入15万元,畜禽养殖场租赁收入8.4万元,还有两个仓库租赁收入超过20万元……

“村集体经济要强起来,光靠资产租赁肯定不行,不能一租了之,还要挖掘经营性收入,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对此,徐张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有着清醒的认识。

杨圩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于丘陵地貌,岗圩交错,地块平均面积不超过0.4亩。由于地块散碎,地势不平,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较差,种植小麦、油菜等常规农作物效益不高,导致撂荒严重,冬闲田面积越来越大。据2019年统计,该村秋种抛荒面积约9600亩,达95%以上。

乡村要振兴,还得把土地效益发挥出来。2020年,杨圩村率先在全县开展农业生产大托管。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流转农民土地整合后委托给大户经营,并组织本村农民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本村及周边群众提供耕种收等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

杨圩村第一书记庞良武向记者介绍,去年农机合作社共作业8800多亩,收益200多万元,扣除农机手报酬,村集体纯收益达16.7万元;通过大托管种植收入196万元,扣除成本,纯收入101万元。

目前,该村先后在33个村民组托管土地9116亩。通过托管,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土地统一流转托管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村产业发展起来,村民务工也有了去处。58岁的徐为顺是脱贫户,曾因老母亲生病欠下不少债务,在镇上开了一家农机维修部,生意惨淡。这几年,他将家里的30多亩地全都托管出去,到村里的大米加工厂上班。

“平时在米厂碾米,农忙时帮合作社维修农机,每年收入3万多元。”徐为顺告诉记者,虽说以前有30多亩地,但地块小、机械进不去,种地费力不说,还赚不到钱。夏季收一茬麦子,秋季基本上就抛荒了。“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一年地租收入2万块,不比过去种地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入稳定又自在。”

土地托管还催生了特色产业,村里的瓜蒌、糯玉米等产业也发展起来。通过搭建“淘小甸”电商平台,杨圩村将全村分散的糙米、虾田米、食用油、瓜蒌子、土家禽、土鸡蛋等农产品统一整合到“淘小甸”名下,农户不仅可以把特色产品交给平台销售,还能以打零工的方式为平台加工、包装农特产品。2022年,“淘小甸”销售收入突破500万元,既为农户及村集体带来经济收益,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曾经的贫困村杨圩村,一跃成为集体经济强村。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居全县第2名,村干部每人还获得1.2万元奖励,大伙的干劲更足了。

“下一步要在一、二、三产融合上下功夫,一方面发展订单农业提质增效,借助电商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做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徐张强告诉记者,马上要收麦子了,粮食没地方存放,村里打算建设一个烘干中心和粮库。全村糯玉米种植面积已有1500多亩,村里还想再建一个玉米熟食加工厂,把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 范克龙)

标签:

推荐阅读

【一线调研·从省委一号文件看农业强省之路①】贫困村缘何一跃成为经济强村

贫困村出列的故事不胜枚举,而贫困村出列后成长为集体经济强村却并不多见。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就是这样一...

省第五届特奥会举行 天天快播报

图为安徽省第五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现场。本报记者徐旻昊摄本网讯(记者殷骁)5月14日至17日,

我省建立教育安全与智慧思政大数据研究中心

本网讯(记者陈婉婉)记者5月17日从安徽大学获悉,由省教育厅、安徽大学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

世界看点:产业跨省“联姻” 山城“链”上起舞

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中,安徽宣城原本并不是那么显眼。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这座皖南山城,处于

​一岭分江淮 一路串成景

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井楠茗宿。本报记者罗宝摄在琅琊山文岭段感受蔚然深秀、曲径通幽;到定远—凤阳龙...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