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榜样】“麦田守望者”的初心和梦想

  • 2023-02-20 08:13:21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近日,在凤阳县九天生态园草莓种植大棚中,徐德明(右)正在为农户讲解草莓种植技巧。记者 刘子凌 摄

三天不上田埂,脚底板就痒;只要和农民说话,就浑身自在……徐德明踏出农校校门后就一头扎进“三农”工作中,一干就是37年,他的足迹遍布凤阳每一处乡间地头,终日忙碌默默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乡亲。


【资料图】

追梦:立志做一辈子“庄稼医生”

一个电话挽回20万元损失,这对于徐德明来说并不少见。

“要不是老徐的一个电话,今年的草莓就要打水漂了。”凤阳九天生态园负责人沈庆华说。2月16日,凤阳九天生态园草莓棚内,一颗颗红艳饱满的草莓点缀在绿叶间,一波波游人提着篮子穿梭在大棚中, 清洌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甜。

闻着熟草莓的香甜,想起种草莓的艰辛。去年10月的一天,沈庆华突然接到徐德明打来的电话。

“我刚去了你的草莓大棚,里面的秧子得了根腐病,得赶紧治!”电话那头,徐德明火急火燎。

“怎么会呢?我前天才去过大棚,秧子看上去没有问题啊。”沈庆华一头雾水。在徐德明的耐心解释下,沈庆华才如梦初醒,赶紧按照他开的“方子”,为草莓秧治病。

20亩草莓得救了!喜获丰收后,沈庆华摘了一筐草莓,送给徐德明尝尝,没想到他说什么也不肯要。

“他这个人啊,经常‘偷偷’来我的地里看来看去,发现问题就给我打电话,没有问题就直接走人,生怕我留他吃一顿饭。”沈庆华说。

吃穿不讲究、做事不求回报是徐德明的性格,对庄稼了如指掌是他的又一大特点。无论是草莓、葡萄、棉花等经济作物,还是小麦、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没有什么是徐德明不了解的,他经常被乡亲们称为全能型“庄稼医生”。

背着“测土配方施肥”的布袋子,穿着深色的运动鞋,无论是春种秋收还是严寒酷暑,徐德明总是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田间地头,解决种植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为农民的丰收保驾护航。

“农民丰收了,我就丰收了。我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学,干的是农技,深爱着这块土地。我从小就立志要用学到的知识,让父老乡亲们吃上饱饭。” 徐德明说。

1966年,徐德明出生在凤阳的一个偏僻乡村,从记事时起,一到青黄不接就吃不饱饭,兄弟姐妹都要跟着大人离开家乡、出去逃荒。

“我永远忘不了,我娘捧着一盆‘黄麦’流泪的样子,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努力,让家人吃饱饭。”徐德明回忆说。

十岁那年夏天,徐家七口人分到了一盆发芽的麦子——那是他们家半年口粮。怎么养活一家人?妈妈愁得流泪,小德明饿得流泪。从那时起,徐德明就立志要让乡亲们吃得饱、让庄稼长得好。

一个朴素而又强烈的梦想,像种子一样深深扎根在徐德明的心里。

筑梦:在广袤沃土上“种”科技

1986年7月,徐德明从农校毕业后,怀揣对农业的热忱,回到家乡推广农业技术。他被分配到红心镇农技站,从农技员干起,没想到一开始就被泼了冷水。

“我种了一辈子地,伺候了几十年的庄稼,你一个小伙子比我更会种地吗?”

“是不是推销种子化肥的?哪有帮我们赚钱,自己白忙的道理。”

……

面对打量的目光和怀疑的声音,徐德明没有退缩,更没有气馁。他选择用事实说话,用收益证明,在示范田里“种”科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有一年是推广杂交稻的关键期,当时正值三伏天,烈日炎炎下,徐德明带头下到水稻田,不一会儿汗水就浸透衣服,一天下来布满汗碱的衣服都变成了“硬块”。经过连续奋战,当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

科技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年轻人真有两把刷子!”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农民纷纷对这个年轻的农技员刮目相看。在徐德明的努力下,2014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超级稻丰产高效配套技术、小麦优质高产示范创建数百万亩次以上,实现优质稻谷、小麦等增收60万吨以上,实现增收节支20亿元左右。

2014年8月,凤阳持续低温阴雨,徐德明带领一帮技术人员连续一个月走村串户,指导农民采取应对措施抗灾避灾,减轻水稻灾害损失。“他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走进田间地头讲解先进农科技术,真正实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事李国平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为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徐德明积极参与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的苗情监测、品种展示、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玉米密度试验、不同时期试验等工作,积累许多宝贵经验。

经验从田间中来,成果到农民中去。“面对面讲给乡亲听,手把手领着农民干。”各项农业培训活动中总有徐德明忙碌的身影,他既讲通俗易懂的理论原理,又在田间地头指导实践操作。

“种子买到手,技术跟着走;良种配良方,丰收有希望。”说起“农经”,徐德明如数家珍,风趣幽默又入心入耳,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

一生只干一件事,专注田畴37年,徐德明已是两鬓染霜。如今,他是凤阳的特聘农技员,周边农户播什么种子、施什么化肥、防什么病虫害,都要请他过来看一看、说一说。唯有如此,农户才觉得安心。

圆梦:把论文写在希望田野上

对于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来说,每年收完麦子,他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徐德明。“只要有他在,不管我种多少亩庄稼,都有底气。”程夕兵说。

小岗村刚开始流转土地时,家人都反对程夕兵承包,但是徐德明支持他。这么多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程夕兵一个电话,徐德明总是随叫随到。徐德明教他科学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为粮食产量连续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

今年程夕兵流转690亩土地,生产机械化率近百分之百。他还贷款建成农机大院,购入播种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20余台(套)农用机械,每年还能服务周边农户土地万余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干我们这一行,最大的快乐就是户户增收、季季丰收,我的初心就是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徐德明说。

白天跑田埂,晚上写论文。徐德明不分节假日,总是“五加二、白加黑”地开展工作。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他把办公室的固定电话捆绑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接听农民打来的咨询电话。

月亮圆了又弯,他的办公室灯光不熄。在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大楼里,保安朱玉成经常被徐德明在深夜喊醒开门,后来专门为他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方便他深夜回家。

“一到农忙关键时,他就把沙发当作床,盖一床薄被,天天住在办公室。”朱玉成说。

由于长期劳累,徐德明先后患上了高血压、颈椎增生等疾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采取了保守治疗。农忙时,他的身体吃不消,有次差点晕倒在田埂上,才不得不住院。他还把手提电脑带到住院部,左手打点滴,右手忙工作,不肯耽误一点点时间。

2月16日,徐德明和程夕兵站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旁,麦地一望无际,拳头高的麦苗生机勃勃。徐德明伸手拔出两三棵麦苗查看,像凝视刚出生的孩子那样,脸上挂着深深的喜悦和殷殷的期待。

“老程你看,现在主茎叶片长出了8片,长得很壮啊!” 徐德明将拔出来的麦苗又小心翼翼地栽到地里。

“今年肯定是一个丰收年!新白馍又可以吃到嘴里了!”程夕兵乐呵呵地说。两人相视一笑,春风将他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短评·

推广新农技 甘为“老黄牛”

徐德明科研成果颇丰,头衔众多,先后受到各级各类表彰63次。虽然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但他最喜欢的是别人喊他“老黄牛”。他的微信名称就叫“老黄牛”,因为他始终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老黄牛一样为农户带来笑脸和增收,这才是给予他的最高勋章。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斑白,37年徐德明从未换过单位、从未离开过土地。曾经有好几次机会调离农技岗位,但他实在割舍不下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牵挂,毅然选择坚守在这片土地。如今,徐德明已年近花甲,但在服务农民、技术钻研的道路上,他依旧像老黄牛一样,全心全意为“三农”默默耕耘,为了农民的丰收和农技的推广,奉献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 记者 张 岳

标签: 麦田守望者

推荐阅读

【榜样】“麦田守望者”的初心和梦想

近日,在凤阳县九天生态园草莓种植大棚中,徐德明(右)正在为农户讲解草莓种植技巧。记者刘子凌摄三天...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安徽实践】红土地闯出绿色振兴路

2月11日,在六安市霍山县安徽应流集团,工人正在车间紧张工作。记者李季摄近年来,革命老区六安市依托资...

要闻速递:这个Hui字怎么解

Hui是什么?它是安徽的徽、普惠的惠、智慧的慧、汇聚的汇、学会的会。2月18日上午,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改作风 提效能 促发展·安徽在行动】“智囊团”上门解难题

仔细察看豆干制作流程、产品包装,讲授产品标准化相关知识……2月9日,在位于枞阳县的安徽胡氏食品有限...

“Hui教育”公益惠民项目启动

本网讯(记者陈婉婉)2月18日上午,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Hui...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