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平安,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守护稳稳的幸福。平安区人大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全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委书记毛学鸿每天都要反复研读、深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感悟其中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月18日晚饭后,毛学鸿回到房间认真梳理会议内容后,拨通了民和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国强的电话。
平安区综治中心。 平安区人大供图
(资料图片)
打造社会治理“金字招牌”
“国强书记,你好!这几天全省两会的新部署振奋人心,未来的目标、思路、措施催人奋进,咱们就报告内容好好交流一下,关于民和社会治理工作一起探讨探讨吧。”
“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远、求真务实、提振信心,用具体的事例和醒目的数据,充分展现了过去五年全省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伟大实践。”毛学鸿说,尤其是在突出社会治理现代化,聚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这部分,明确提出立足“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这既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立足青海省情、具有地方特点,有理论高度,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书记,这几天我也在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精神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李国强在电话中说,民和县多民族聚集、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以“民族团结+”推动和谐稳定发展、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在“东大门”打造社会治理“金字招牌”,这些都是使命所系,更是职责所在。
“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是咱们民和县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概括。”毛学鸿说。近年来,民和以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把“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作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探索“枫桥经验”民和化实践,创新“五治”融合治理手段,实施“雪亮工程”,完善川海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为奋力谱写民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化隆校园内的“民族团结+”活动促进多文化交流,推动和谐稳定发展。摄影:陈俊
激活乡村智治“数字引擎”
连日来,聚焦全省两会,化隆回族自治县各族党员干部群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共话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层治理及智慧乡村等相关内容。
“化隆县积极探索推广智慧乡村建设、数字乡村治理工程。去年,以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巧借数字‘引擎’,搭建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点燃了乡村振兴动力之火。而今,化隆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海东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化隆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玉峰说。
“我养着300多头牛、100多只羊,以前照顾牛羊离不开人,要随时雇人照顾养殖场,现在有了智慧网络,在任何地方都能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牛羊情况,真的非常方便。”化隆县甘都镇列卜加村牧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海云说,如今基站建在门口,通过智能实传监控,实现了足不出户“云”上养牛。
2022年,青海联通在列卜加村建设5G千兆光网,开启智慧养殖之路,依托千兆光网和部署在山顶牧场的视频回传技术,实时传回牦牛成长高清画面。
“通过智慧看家功能,外出务工人员可实时查看留守儿童和居家老人,实现在线喊话,一根网线传递温情。还可以在线缴纳社保养老金,实时查看最新惠农政策,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塔家藏族乡党委书记张庆福说,数字乡村为“希望的田野”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不断催生着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化隆县甘都镇塔加新村,从塔加乡脑山搬迁而来的289户1502名群众已陆续入住,无论是群众家里还是公共区域,数字化设施设备随处可见。而今,5G网络、多项“数字大脑”等数字乡村治理,正悄然改变群众的生活。
“智慧乡村建设、数字乡村治理等‘智治’新模式,已融入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作用体现在乡村党务政务、社区治理、物防技防及社会治安的方方面面。”石大仓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索南吉说。
雪亮工程守护“人民安宁”
“平安路路面井盖没放好,有安全隐患,影响居民出行,请派员处理。”社区网格员李桂菊“随手拍、随时报”,立即将这起道路安全隐患上报综合治理平台,20分钟后,城管局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进行了快速处置。
走进平安区综合治理中心,LED显示屏滚动呈现辖区不同路面及重点场所高清实时画面,工作人员鼠标轻点,实时派发、跟踪处理“智信App”上报的事件。
“这个平台集社会治理、视频热线、运管服、智能化感知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网覆盖、多网融合、智能分析,通过网格化管理迅速处置,打造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基层治理平安新模式。”平安区政法委办公室主任朱永汉说,这些举措都非常契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安排部署。
“除打造综治平台外,平安区还建成具有‘千里眼’之称的‘雪亮工程’。目前,辖区各乡镇街道、主城区各治安卡口,共安装摄像头2671个,实现主要街道、人员密集区域、农村公共区域、居民区等重要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在守护人民安宁的同时,对治安防范、案件侦破、震慑犯罪等作用日益凸显。”平安区政法委办公室副主任马世豪说,依托数字科技,平安区进一步织密织牢治安“防控网”。
朱永汉介绍,近年来平安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智慧政法一体化平台为核心、“雪亮工程”为依托,将社会治理相关基础数据和视频图像资源进行统一汇聚,逐步打破“部门壁垒”、覆盖“管理盲区”、融通“信息孤岛”,为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奠基,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赋能,实现了刑事治安案件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两上升。
背景链接
海东市自被列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建立平安建设“1+10+X”组织领导体系,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全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同时,积极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经验,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快速响应、精准落地能力,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有效发挥“小快灵”地方立法独特性和优越性,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成为全国这一领域的立法先例。同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打造移风易俗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53个,示范社区10个,婚事新办、丧事简办2.77万例,为群众节约婚丧嫁娶等开支约7.87亿元,形成移风易俗“海东样本”。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慧政法一体化平台为核心,搭建综治业务信息系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安康河湟”及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智慧城管及智慧乡村等智能化信息化平台,不断拓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辅决策、智防风险、智能服务、智促参与、智能指挥的智慧治理模式。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守牢政治引领制高点、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选推德治先导结合点,夯实自治基础立足点,撬动智治支撑创新点,以“五治融合”促“共建共治”;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充实社会面防控力量,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联勤巡逻、治安卡点盘查等,派出所警力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社区民警派出警力比例均达到40%以上,群防群治队伍1.1万余人,村警队伍1600余人,实现乡村全覆盖。
持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完善对重点地区、突出问题常态打击整治机制,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两抢一盗”、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行为,破获刑事案件3818起,查处治安案件11443起,治安案件、八类严重暴力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9年实现稳步上升。
(陈俊整理)
【聚焦全省两会·会外连线】共建共治共享“稳稳的幸福”青海新闻网
【新春走基层】先闻馍飘香再道新年好青海新闻网
【奋进新征程新春走基层】年前省城洗车行生意火爆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选举产生24名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提名的候选人蔡奇等同志当选青海新闻网
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青海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的决议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