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这是什么?”“是兔子,是十二生肖!”3月底,走进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从海东市平安区慕名而来的两名游客一边驻足欣赏,一边讨论展厅里的工艺美术作品《兔》。
《兔》是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创作的《十二生肖系列团扇》作品中的一件。画布上,蔚蓝的天幕中一只玉兔身穿粉色的锦缎外衣,左手持火红的元宝,右手持满眼绿意的树枝,在星空云海中,在点点天幕中,如仙女一般亭亭玉立,随风起舞。
《十二生肖系列团扇》是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去年年底着力打造的核心文创产品之一。工艺美术师公保才旦介绍,国人熟悉的十二生肖在古文献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故事,如何将文字记载中的十二生肖在画布中展现得栩栩如生,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感受,这是每一件文创产品面临的挑战。
【资料图】
“文创产品创作难度较大,通过底稿、描线、调色、上色等,每一道工序要酝酿数次后,才能真正动手制作。”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负责人更登才让介绍,3月初,他带着《十二生肖系列团扇》在江苏省无锡市展出,赢得当地市场的好评。一名收藏师得知这些艺术品出自青海高原上多名民间工艺美术师之手后,更是以每件1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十二生肖系列团扇》全套12件作品。
“这是对我们艺术事业的肯定。”更登才让说,将古籍文献作品中的经典形象通过绘画打造成文创产品,这是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众多工艺美术师的一次尝试。目前,他们还根据文学经典《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绘制了主题为关公等人物的系列作品,也正在推向市场。
除了《十二生肖系列团扇》,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打造的《藏族妇女服饰辫套系列》也是工艺美术市场上的爆款产品。3月初,3件辫套作品被一名来自香港的收藏师选中后,卖出了每件8000元的高价。
“一件辫套作品卖出8000元的高价。”这个好消息让金源藏族乡当地绣娘高兴了许久。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绣娘洛沙尔吉介绍,辫套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头饰之一,平日里最多也就卖3000元的价格,但精心设计、装饰后,身价上涨,卖出8000元的价格,还是头一次。
“这样的喜事往后只会越来越多。”更登才让介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化隆县根据金源藏族乡有着历史悠久的唐卡、鎏金、面塑、面具、刻板等传统手工艺术的实际,实施了打造化隆唐卡、化隆面塑、化隆面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2021年,化隆唐卡被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化隆面塑、化隆面具正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中“杏花村”安达其哈村的旅游消费资源,早些年,化隆县宗喀噶哇仓非遗文化中心将加工车间从大山深处的金源藏族乡搬到这里。更登才让说,安达其哈村距离群科新区一步之遥,便捷的交通、舒适的气候,使得到这里赏花、观鸟、看黄河美景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将生产车间搬到安达其哈村,也是借助安达其哈的名声,带动产品的销售。
在加工车间里,几名年轻的画匠正在菩提叶上创作。当菩提叶遇上唐卡,一片叶子随即改变命运。记者看到“滴水叶尖”的叶子清晰透明、薄如蝉翼,叶面画上了精美的唐卡,画像线条细腻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叶画由来已久,只是缺乏创新。”更登才让说,菩提树是一种知名的植物,这些硕大的菩提叶经过一番精心装扮,身价提升百倍。前两年,他们在叶面上绘制了56个民族大团结的元素,销量比较可观。
产品做好了,销路打开了,画匠的收入也提高了。通过“公司+手艺人+农户”的模式,将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人聚拢起来,组织培训,利用农闲时节制作手工艺品,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一大批农牧区手工艺人增收致富。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从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深处搬到交通便利的群科新区、将画师绣娘集中起来培训、将小作坊打造成为非遗产品制作基地、成立展陈中心……经过多年打造,深藏在大山深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化隆县旅游景点生根发芽,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截至目前,化隆县金源藏族乡已经有300多人从事工艺美术相关的职业,非遗托起了金源人的致富梦。”更登才让介绍,在化隆县有关部门支持和推动下,金源藏族乡原有的小作坊,如今成为有固定加工车间、展陈平台、销售市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供销体系,金源藏族乡乃至化隆县有手艺的群众找到一条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标签:
一套文创产品卖出12万元化隆县金源乡靠非遗技艺走出一条致富路青海新闻网
冷空气来势汹汹降温幅度超10℃青海新闻网
循化4月底举办文化旅游节青海新闻网
援青13年,把真情留给高原——江苏援建海南藏族自治州工作综述青海新闻网
【抢抓机遇促发展】青藏铁路联通百姓致富梦想——“天路焕新颜”主题调研采访活动见闻(一)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