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正文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br>“这些树就是我们不会说话的孩子”<br>——记海晏县克土治沙管护站管护员华什才王海兰夫妇

  • 2022-04-09 08:31:38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脸庞瘦削黝黑,颧骨上布满了蛛丝般的血丝;宽阔的额头皱纹纵横;手指干硬,骨节处裹着一张沾染了泥土的创可贴……51岁的华什才提起6年前的那场火灾时,突然止住了话头,他嘴唇哆嗦了片刻,才近乎哽咽地说道:“真心疼啊……”

这是高原的4月。

这里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治沙管护站。

华什才夫妇在林区一边巡护一边捡拾垃圾。摄影:张卫平

(一)

虽然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克土治沙管护站的附近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风从数公里外的青海湖湖面吹来,带着砭骨的寒意。治沙管护站围墙外的防沙林中高高低低的灌木,在风中瑟瑟发抖。

也是在这样的季节,6年前的那个4月,一名来自四川的背包客,在游览完青海湖后,躲在一座沙丘后燃火取暖,那天风很大,火苗借着风势,点燃了干燥的草木……

华什才是克土治沙管护站的管护员,察觉到这一情况后,他迅速拨通了报警电话。

“那场火虽然很快就被扑灭了,可是过火面积超过了40亩,大火烧毁了那片林区所有的草木。”华什才说。

(二)

在蒙古语中,克土是“寒冷”的意思,这或许是因为克土靠近湖岸,平均温度要比其他地方低许多,也或许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青海湖北岸最大的沙漠,漫无边际的荒凉,看起来不禁让人心生寒意。

海晏县草原站站长石晓宏告诉我们,克土是青海湖湖滨沙地,总面积近百万亩,占青海湖沙漠化总面积的57.6%。

克土沙区严重影响着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

离克土最近的三角城镇海峰村村民宋生才回忆说:“小时候天天刮风,一场大风过后,沙子能把家门堵上。”

气象资料显示,克土地区风力最大能超过10级,一场风从年头刮到年尾,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

每当克土刮风时,西宁和湟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扬沙天气。

“村里的草场每年都有被沙子埋住的地方,草场上的草一年比一年稀,牛羊根本不够吃。”宋生才说。

据海峰村村民回忆,20世纪80年代之前,克土沙地以每年十几米的距离向海峰村侵袭,原本丰美的草场,就这样一点点、一片片地被沙土吞噬了。

(三)

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安全,1980年,海晏人民向克土沙区宣战,开始了艰难的治沙之路。

“村民们都知道,只有把沙子治理好了,大家才会有好日子过。”宋生才说。

可是,克土的沙真能治理好吗?

上世纪80年代,20岁的宋生才在克土沙区的边缘种下了一棵沙棘树,可是因为没有水源,没过多久那棵沙棘树便死了。

翻过年,海峰村的村民在当年种树的地方打了围堰,引来水源,重新补种了一片沙棘苗木。

当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海峰村的村民们发现,沙棘树上终于绽放了星星点点的新绿。

村民一下激动起来:原来在克土沙区,树也能活下来!他们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了,几乎每年春天,海峰村的村民都会和全县人民一起,在克土植树造林。他们像是一位位杰出的画家,把一抹抹深邃的绿色,涂抹在了大自然最荒凉的画布上,风来雨去,寒来暑往,那一片来之不易的绿,不停地向沙漠深处延伸。

石晓宏说:“40年来,海北州各级林业草原部门十分重视克土地区的防风治沙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沙不退人不退’和‘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原则,在克土沙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的长城。”

绿色的梦想赓续40年。经过整整三代人的努力,如今青海云杉、柠条、乌柳等十几个树种已经在克土深深扎根,流沙侵蚀草场的脚步被有效遏制。克土的风小了,天也更蓝了。

(四)

随着克土的防沙林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大,管护的任务成了当务之急,一个新的工种应运而生——林地管护员。

华什才是海晏县哈勒景蒙古族乡的牧民。11年前,为了照顾在县城上学的两个女儿,他和妻子卖了牛羊,定居县城。那时克土治沙管护站面向社会招募既了解地形又有放牧经验的管护员,华什才想,治沙管护站离海晏县城只有十几公里,自己在管护站工作,不仅工作清闲,还能随时照顾家,真是两全其美的事。于是,他来到了报名处。可是林区管护工作远没有他想的那么轻松,首先因为管护站需要24小时坚守,华什才有时一连好几个星期都回不了家,而且管护站的生活条件很差,远远出乎他的预料。

“我刚来的时候,站上只有一间四处透风的瓦房,连水都没有,我们吃的水都要到附近的村子里拉。”华什才说。

管护站没有电,唯一的电源就是一台功率不大的太阳能蓄电池,一到阴雨天,蓄电池就没电,华什才忙了一天,到了晚上还要摸黑做饭。

林区巡护是管护员的主要工作,数十万亩的林区,巡护一遍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沙地中没有路,只能骑摩托车。在沙地骑摩托,对摩托车的损耗很大。为了维持正常的巡山任务,提高巡护效率,华什才便自费买了一匹马,遇见难走的路,他就骑马。

巡山工作异常辛苦,风吹日晒,霜侵雨淋,这让刚满50岁的华什才看起来有些苍老。

“11年,我的摩托车就换了4辆,骑的马也换了5匹,几乎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说我老得不像是50岁的人。”华什才说。

(五)

在华什才看来,生活上的困难都好克服,最让他难以忍受的,还是在管护站上班时的寂寞。

管护站一共有两名管护员,出于安全考虑,每次巡山时,两名管护员都会结伴而行。克土沙区大多是无人区,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为了排解寂寞,还会唠唠嗑,可是时间一长,好像所有的话都说完了,两个人有时走上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因为多年不和外人打交道,华什才慢慢变成了一个寡言少语的人,拿妻子的话说:“有时一天都说不上一句话。”

因为无法忍受巡护的艰苦,华什才的搭档11年换了3个。

可是华什才选择留了下来。

经过40年的治理,如今克土80%的沙地已经覆盖上了厚重的绿荫,成为数十种野生动物的家园。一年四季,克土地区的防沙林中,羽族炫技,蹄类竞奔,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一次,华什才还在克土看到了两百余只普氏原羚嬉戏觅食的场景,这让他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有了绿就有了生命,曾经死气沉沉的沙漠终于活了过来,我觉得自己这么多的苦没白受。”华什才说。

(六)

3年前,克土治沙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辞职了,华什才决定把妻子王海兰叫过来,一起守护这片凝聚着三代海晏人心血和希望的林地。

“老华和林子待在一起的日子要比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长,他对林子的感情比家人深。”王海兰说。

在克土防沙管护站的抽屉里,保存着十几本管护日记,火灾、病虫害、人为砍伐……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每一片林子的情况。写管护日记是11年来华什才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他对林区每一片林子的情况都了然于胸,可是他说不清王海兰的生日是哪一天,也不记得两个女儿是哪一年上的初中,哪一年开始工作。

“老华在站上工作,经常会遇见狼、狐狸这样的野生动物,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梦见他被狼咬了,生生地把我哭醒了。”王海兰扭头擦去眼角泪花的那一刻,华什才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为了照顾丈夫的生活,王海兰来到了管护站,在她看来,能和丈夫一起守护这片林地,也算是一种幸福。克土治沙管护站成了海晏县中唯一的夫妻治沙管护站。

白天巡护,夜晚记录,一个洋芋是一顿菜,也是生活,平淡的日子总能带给华什才一份踏实。

石晓宏说:“克土治沙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靠一代又一代像华师傅这样的人干出来的、拼出来的。三代海晏人,用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守护着青海湖的绿色。”

对于海晏人来说,40年的治沙梦有艰辛也有悲壮;对于华什才来说,11年的护绿梦,有辛酸也有感慨。

(七)

6年前,华什才在那片过火的林地上种下了一片青海云杉。如今,那片云杉已经长到两三米高。华什才告诉我们,这些树就是他不会说话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自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为了让世人牢记那场火灾,海晏人在那片云杉林后面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望绿亭”,在亭子两侧的柱子上,悬挂着一副对联:蓝天碧水生态文明千秋业,林绿草美科学发展万年长。

站在望绿亭中,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直扑眼底。

标签: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br这些树就是我们不会说话

推荐阅读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这些树就是我们不会说话的孩子”
——记海晏县克土治沙管护站管护员华什才王海兰夫妇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这些树就是我们不会说话的孩子”——记海晏县克土治沙管护站管护员华什才王...

乘公交车要扫码登记

乘公交车要扫码登记青海新闻网

同比增长4.5倍!青海湖水鸟达97种

同比增长4 5倍!青海湖水鸟达97种青海新闻网

全省人大“五级代表进两室、联系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启动

全省人大“五级代表进两室、联系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启动青海新闻网

三部门联动 真正突出我省中藏药“简 便 验 廉”特色

三部门联动真正突出我省中藏药“简便验廉”特色青海新闻网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品牌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